围观“网红月饼”还得多一点理智

来源:华西都市报时间:2017-09-27 09:37:33

  鲍鱼、牛蛙、小龙虾、水果……月饼你吃什么馅儿?中秋临近,在朋友圈、各大购物网站上,一些打着“养生”“手工”招牌的“网红月饼”开始走俏。据悉,朋友圈里的私厨月饼制作商家也已经开启了预售模式,零添加、不含防腐剂是商家最常打的招牌。但记者调查发现,这些月饼背后不同程度存在着虚假宣传等问题。相关人士建议,应加强对网络上诸如月饼等时令商品的监管,同时消费者在选购时也需明辨。

  当下的商业文化中,包括食品在内的一切传统商品,似乎都在经历一个“网红化”的再创造过程。此番“网红月饼”横空出世,可以说丝毫不令人意外。而与之相伴相生的,则是“安全存疑”“售后纠纷”等等一系列问题。就此而言,网红月饼的故事俨然毫无新意,终究不过是将那些老套路翻版再演一遍而已。

  “网红月饼”为何会成为网红?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,其本身就是“网络原生性商品”:发端于网络,流向于网络。高度依赖网络走货的渠道资源,同时又深谙网络营销的诸般技巧;而除此以外,“网红月饼”另一个惯用的推销策略则在于,堆配料、讲故事、玩情怀。鲍鱼、牛蛙、小龙虾的“高级料”,再加之“童年的味道”“祖母的味道”之类的怀旧说辞,极尽浮夸的炒作攻势之下,总能俘获不少人的心。

  从某种意义上说,消费者之所以愿意为“网红月饼”买单,一则是碍于熟人微商之“人情”,再者也是出于对传统月饼的审美疲劳。很长时间以来,月饼已经成为了一种高度程式化的节令性食品,正规厂商在此方面的商业创新进程缓慢且有限。毫无新意的口味、奢侈庸俗的包装,使得传统月饼素来槽点不断。这种种因素叠加作用,无形之间将相当一部分消费者推向了微商。

  其实,包括网红月饼在内,网红商品崛起的背后,绝不仅仅是市场份额、市场利益的简单再分配,而是整个市场话语权和游戏规则的危险重构。以网红月饼为例,按照现有的法律法规和监管标准,其纯属是没有生产及流通资质的“三无产品”;然而,在社交媒介上,它们却被情意绵绵地表述成是“私厨良品”“私房手作”——商家说得有模有样,买家也是听之信之甚至陶醉其中。

  以微商为代表的线上新市场,因其事实上的隐秘性和不设防,故而也就难免有太多装模做样的“爆款”横行,网红月饼不过是其中一例。公众还是多一分理智少一点跟风为妙。

责任编辑:管理员
上一篇:环保部揭底:一些违法排污企业环保根本不投入
下一篇:140余编者耗时5年 国家统编义务教育教材改了什么